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两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二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做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改汉姓安。
山东日照安姓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规记载是在明洪武年间(村立碑文),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山西迁至日照安家村(初为邻村地主的佃户,后子孙繁衍建安家村),所以安家村的安氏族谱是从二世开始,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迁至江苏。
【姓氏源流】
一、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三、以国名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郡望堂号】
郡望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迁徙分布】
西亚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杂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唐书 列传 安禄山传》:“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荦山。突厥呼斗战为轧荦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将军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 开元初,与将军安道买男俱逃出突厥中。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获之。年十余岁,以与其兄及延偃相携而出,感愧之,约与思顺等并为兄弟,冒姓为安。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 ”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申桥乡安氏如:安庙村,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等等。
【姓氏名人】
文化界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3]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
安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
安廷山:男,1938年3月出生于河北大名,字国峻。现任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山诗书画研究会会长。
安冠英:男,1941年1月生,北京人。民建会员
安琪:女,1942年生,中国、艺术科学、研究员。曾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文艺论坛》、《东方》刊物副主编。
安启杰:1944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大专文化。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文学及电视艺术创作和民间艺术研究。
安多民:1949年生,山西平遥人。字长乐,号真玉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西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藏书票艺委员会委员,山西师大客座教授,日本篆游会特别会员。
安在峰:常用笔名:居山、艾峰 、安康、安迪、慧根、戈盾、剑圣、居山剑圣、武林儒生等,1957年11月生,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安庄人。
安峰山: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河南许昌,198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
军政界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 朝阳) 杂胡人[4-5] ,原名轧荦山,本姓康。后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
安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
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
安哲: 原名安丰铎,字建亭,山东省日照县安家村人1925年8月,在邓恩铭的倡导下,安哲组织在济南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938 年赴港。194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四川省阆中县红土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安希伋:男,1916年1月生,河南人,民盟盟员。
安东(1918-1966),四川省 阆中县凉水井(今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自然科学界
安欧:1932年4月生,辽宁辽阳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