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和姓起源

时间:2017-10-19 18:16:05

和姓,纳西族第一大姓,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历史上和姓名人众多,包括和仲、和叔、和洽、和峤、和凝、和斌、和兆元等。

当代和姓名人也极其众多,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和晶、和佳,原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作家和谷,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体操运动员和雪梅,第一个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极点的人和煜东等。


【姓氏源流】

  一、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二、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三、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得姓始祖】

和仲、和叔、子和(宋穆公)、卞和。


【郡望堂号】

郡望

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西陵郡:三国时期孙吴黄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改东汉朝时期所置的夷陵为西陵郡,后来也称宜都郡,治所在宜昌(今湖北宜昌)。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代郡堂:以望立堂。

西陵堂:以望立堂。

和氏堂号还有负鼎堂、律吕堂、壁玉堂、永思堂、追远堂、忠信堂、洛阳堂等。


【迁徙分布】

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左右。

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今辽宁省的抚顺市,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武威市,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张家镇前下沟村、贵州省仁怀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阳市、浚县、上蔡县、息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濮阳市、周口市、洛阳市孟津县、孟县,四川省的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大同天镇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市,陕西省的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郸市、晋州市、邱县、唐县、乐亭县,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广东省的茂名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姓氏名人】

和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洽:三国魏汝南平人,字阳士。东汉末,举孝廉,不就。率亲旧依刘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属。魏国既建,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时,进封西凌乡侯,拜太常。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卒谥简。

和峤:西晋汝南西平人,字长舆。有盛名。袭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颖太守。为政清简。以贾充荐,入为中书令。晋武帝深器之,预定灭吴大计。恒以储君机为忧。惠帝立,拜太子少傅,迁光禄大夫。家富性吝,杜预谓其有钱癖。卒谥简。

和郁:西晋汝南西平人,字仲舆,和峤弟。以清干称。历伤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尚书令。怀帝永嘉五年,汉刘曜攻破洛阳,杀官吏,郁等奔苟。疾卒。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和匹:(公元?~452年),著名北魏大臣。北魏太武帝时任侍中。太武帝拓跋焘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任侍中,爵吴兴公。次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和匹秘不发丧,而是与侍中薛提、尚书左仆射兰延等议立新君,结果亦为宗爱矫皇后令杀之。

和跋:北魏代人。以才辩名。道武帝时为外朝大人,参军国大谋,有智算。从入中原,以功进尚书,镇邺。封定陵公。出为平原太守。道武帝宠之冠于诸将。跋好虚誉,性尤奢淫,道武戒之,不听。遂诛跋。

和逢尧:唐岐山人,武则天时负鼎上书,自言愿助天子和饪,坐流庄州十余年。后举进士第,擢监察史。突厥请尚公主,逢尧奉使称旨,擢户部侍郎。坐善太平公主,贬朗州司马。官终柘州刺史。

和守阳:唐扶风人,字守阳。和士开裔孙。中宗景龙间,为碛西支度田判官。时宗楚客欲陷郭元振,逼守阳诬证之,守阳拒不从。曾为册立突骑施可汗使。使还,迁北庭都护府长史。改播川郡太守,寻迁北庭都护,专知支度营田十年,储积巨亿。迁陇右节度副大使,改陇西郡太守。迁江华郡太守,卒于途。

和斌:字胜之,濮州鄄城人。选隶散直,为德顺军指挥使,凡五年,数捍敌,被重创十余。知军事刘兼济以兄平败没,执送京师,并逮其家。斌慰安调护,为寓金帛他所,密告兼济勿以家为恤。平冤既伸,兼济获免,家赖以全。定川之役,将曹偀丧所乘马,斌辍骑与之,且战且行,与俱免。狄青南征,使部骑兵为前锋。青驻宾州十日以怠寇,既乃倍道兼行。斌以兵疲于险,利在速战,即日度关。鏖贼归仁驿,孙节死,斌引骑血战,绕出贼后,遂败之。师还,张破贼陈形于殿廷,仁宗拊劳,擢文思副使、权广西钤辖。改秦凤,广西以蛮事乞留,秦州亦请之,诏留广西。

和礼霍孙:元代画家,蒙古人。至元时,仕为承旨,善写真,尝奉召写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见《元史祭祀志》。

和志光:(1946-——),纳西族,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人。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13团一连当战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陆军第11军32师95团一连副排长。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排长。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连长。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7团一营营长。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副团长。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团长。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挥专业学习)。现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