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姓,出自姬姓,始成于春秋,或以先祖名字为氏,或以邑为氏。远在黄帝时期,黄帝后裔仲雍的五代孙吴国国王名叫相,因与诸侯会盟柯山,故号柯相。吴国柯卢是柯相的曾孙,其后代遂以“柯”字承接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柯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64位。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2013年4月,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柯姓人口总数106万,中国全国排名145位。
柯姓名人中,古代有北宋朝散大夫柯述、南宋梅州知州柯宋英、元朝画家柯九思、清代医学家柯琴,近代有柯劭忞、柯仲平、柯庆施等。
姓氏源流
①柯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卢),以先祖名字为氏。柯氏始祖仲雍(虞仲)是吴国的第二任君主,为周武王的叔父,与周氏、吴氏、蔡氏等为同一族系,皆出周族姬姓。周成王会诸侯于柯山,柯相仕周为大夫,同与其会,当时指山为姓。吴国传至柯相之下第四世孙柯卢,袭封吴伯,为吴王第九世,在位五十九年。他为了纪念曾祖父柯相会诸侯柯山之盛典,确定本氏家族后裔正式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柯氏,尊柯相为得姓始祖,史称柯氏正宗。
②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始君姜子牙的后裔子孙,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周庄王六年(公元前691年),鲁国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柯邑(今山东东阿)。到了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卫国讨公平的理由,与鲁国之间展开了“乾时之战”,夺回了柯邑。为此,第二年齐、鲁两国之间又爆发了著名的长勺之战,结果齐军在鲁国大夫曹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谋下大败。周庄王八年(齐襄公九年,公元前689年),卫国发生了内乱,齐襄公姐姐宣姜的儿子卫惠公姬朔被卫国左右公子赶出国境,遂求救于齐襄公。齐襄公联合了宋、鲁、陈、蔡四国共同出兵讨伐卫国,诛杀了卫国的左右公子,卫惠公得以复辟。乘此机会,齐襄公占据了卫国的柯邑,成为齐国的一个城邑。
其后,齐襄公将柯邑封给自己的一个儿子,其后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柯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期国柯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部,原来是卫国的一个邑,还有一个大湖,称柯泽,后为齐国吞占。
④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后魏·官氏志》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拓拔部中有柯拔氏、柯只氏、柯祗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493-496)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汉姓为柯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⑤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柯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柯陵,是春秋时期郑国西部地名。周简王姬夷十一年(晋厉公姬寿曼七年,楚共王熊审十七年,公元前574年)农历六月,晋厉公为了与楚共王争夺霸主之权,邀集了齐、鲁、宋、卫、曹等诸侯国在郑国的柯陵会盟,计划联合攻伐楚国,史称“柯陵之会”。 “柯陵之会”后,郑国所辖柯陵的大夫即以此历史事件为姓氏,称柯陵氏,后裔子孙省文简化为单姓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⑥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时期职业工匠柯工,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柯工,就是伐木工人,春秋、战国乃至汉朝时期皆称“柯工”、或简称“柯”。柯,实际上就是斧柄。 在柯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柯氏,世代相传。
⑦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羌族部落首领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古代北方羌族中柯氏,出自汉朝时期右北平郡、上谷郡羌族部落大人(首领)的称呼“柯最”,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在后来的鲜卑民族部落中,亦有沿称部落首领为“柯最”者,与其他称谓如弥加、阙机、素利、槐头、阙居、慕容等地位相当,其后代子孙皆称柯氏至今。
⑧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柯勒特氏,亦称克哷特氏,世居锡喇穆楞(今内蒙古东部克什克腾旗喇木伦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带)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erutHala。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柯勒特氏多冠汉姓为柯氏、包氏等。
⑨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的记载:
● 满族葛哲勒氏,亦称格哲氏,满语为GejeleHala,汉义“刨平(木头)”,人口甚少,世居黑龙江北岸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 满族柯齐礼氏,亦称科奇哩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即为柯氏。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柯相。是吴王仲雍六世子。周武王会诸侯于柯山,相乃指山为姓,郡受济阳(济阳古郡在今兰改县东,豫、鲁、皖、苏四省交界处),济阳是柯氏的“郡望”。
定姓始祖:柯卢。吴王九世子,为纪念得姓之举而确定以柯为姓,卢的长子周繇继吴王十世子位,次子柯能字相卿,为柯氏立姓始祖,已三千年了。
迁徙分布
柯姓主源有两支,一支源起于河南,一支源起于浙江。
秦汉魏晋时,柯姓在济阳郡(今山东东明、河南兰考一带)、齐郡(治今山东淄博)、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钱塘县(治今浙江杭州)繁衍得格外兴旺,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并以此四地为主源,逐渐散居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后晋天福元年(942年),柯宝,自水沟巷分居莆阳;留居观西,下传五世,为泉州之望族。
明靖康之变后,柯姓家道衰微,不得已分散播迁。据福建济阳谱系记载,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固始县相率入闽,初居于福州下大风陈张勤乡,此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子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另一支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今属江西)的柯姓,始祖曾任潮州太守,遇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分衍,遍及闽南。可见宋元乱世正是柯姓遍及江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南方诸多省份的重要原因。明以后,有柯姓移居台湾。
清康熙中期,柯姓三十六始祖柯增光由江西迁河南商城,子孙散居豫皖交界处。
当代,柯姓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因为柯卢世居济阳郡崇德乡节孝里(今河南兰考),因此与蔡氏同称“济阳衍派”。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唐朝时期将“溏”改“塘”,遂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
济阳堂
带地区。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钱塘堂:以望立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青州堂。
异鹊堂:以典故立堂。
姓氏名人
柯述,北宋朝散大夫。
柯宋英,南宋梅州知州。
柯应诚,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年不详。时任江南刺史、后升镇国安化军节度史。
柯昶(江西瑞昌人氏),五代时(南唐)官吏。
柯九思,元朝人。勤读书,能诗文,善书画。尤精画枯木、墨竹,师法宋代文同、苏轼。又善于鉴别古代钟鼎器物,元朝宫廷所藏书法名画,多由其鉴定。
柯维骐,明朝历史学家。专心研究宋代历史。合《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朝为正统,附以辽、金,积20年之力撰成《宋史新编》。对元人所修宋史的错误和疏漏,多有补正。
柯潜(生卒年待考),字孟时,号竹岩;福建莆田人,明朝大臣。22岁中举,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状元。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明代安徽青阳县人,民族英雄。初师李古源,后师明代大师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著《九华山诗集》二卷。
柯崧林,明代监察御史,柯乔之父。
柯琴,清代医学家,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两卷,《伤寒附翼》两卷。此书批诸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
柯抡(生卒年待考),字健庵,湖北人。著名清朝清官。清同治年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柯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柯劭忞,晚清进士,民国初年国学家、史学家。
柯平,东宁刑官,曾经与礼官叶亨代表东宁国王郑经,参与清帝国的谈判。
柯庆施(1902-1965),安徽芜湖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先且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和组织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赴延安,任统战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八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柯仲平(1902.1.25-1964.10.20),原名柯维翰。曾用笔名仲平、仲屏、平、南云,是现代著名的革命诗人,狂飚诗人代表。
柯受良(1953-2003),港台著名影星,被誉为“亚洲第一飞人”。
柯麟(1900-1991)医学名贤,地下党员,革命年代中中国共产党“特殊战线”的功臣。
柯文哲(1959年8月6日-),生于台湾新竹,台湾地区政治人物,也是一名外科医师。现任台北市长。
家谱文献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族谱》,(明)柯一泉纂修,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怀宁《柯氏宗谱》(十二卷),(清)柯仁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柯氏宗谱》(二十六卷),柯立功,胡祥木编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贵池峡川《柯氏宗谱》(五十四卷),(民国)柯云开等辑,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黄岩《柯氏宗谱》(八卷),柯骅威、柯逵修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钱塘《柯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台湾。
江西上饶《柯氏支谱》(四卷),(清)柯凌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九江双川《柯氏宗谱》,首二卷,(民国)柯方坚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福州长乐《柯氏家谱》,(清)柯彭年、柯鸿年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同安霞岐《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手写本。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鹊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仅存第四十三卷。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省份 | 地区 | 字辈 |
浙江 | 瑞安 | 乔青腾贤广肇承得云兆(玉)瑞步昌益仰建来永世光克连宗日庆长继锦生华 |
江西 | 瑞昌 | 天景元增世运显耀锡亨长善友常 |
四川 | 巴中 | 世亭传美于善有常 |
江苏 | 盐城 | 元大维良永文士立明天仁让兴家道才能定国贤 |
安徽 | 舒城 | 日起三才秀,天开万相昌 |
新安 | 竹溪:尚友敦伦、以昭祖德、继恩崇本、乃振家声 | |
瑞川、大谷运、湖驾:伯仲开昌运,同延世泽宏。孝思多瑞应,敦本安定荣。尚志邦之彦,传经学自崇,盛时期建树,纪载仰鸿名。 | ||
六安 | 大绍其方春来联显贵 | |
湖北 | 十堰 | 南北永兴本日柯正宗启家祥瑞隆道进益大愈昌尊贤希圣 |
钟祥 | 正大光明宏开天兴顺关青文子安 | |
枣阳 | 廷传美玉 | |
福建 | 泉州 | 举必良盛元兴利贞安富存荣孝弟忠臣 |
三明 | 子伯文志玉长友世大永远盛,元士兴朝邦,洪恩兆泰祥;诗书传正学,礼义注端详;实至声华壮,胤开气运昌;衣冠联奕叶庆聚万年方 | |
晋江 | 懋昭懿则仪表千世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维德家声克济 |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