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姓,最早源出子姓,西周末年,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kàn](乐父衎[kàn]),子乐父,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氏,称为乐氏。
源于姬姓的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乐氏是一个古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九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乐氏一族在河南南阳郡、河内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河内望。
【姓氏源流】
一、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乐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西周时期,有负责演奏典乐的大司乐、有具体演奏音乐的乐人、有负责礼乐的大乐正、有管理乐人的小乐正,这些官吏和专业职务人员,统称为“乐正”。该支乐氏的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ˋ)。
二、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纂》上的记载:“宋微子之后,戴公生公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南阳。”另外,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该支乐氏族人皆尊奉夷父须为得姓始祖,是为灵寿乐氏,或称平山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ㄩㄝ ˋ)。
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左传》中记载:“晋大夫乐王鲋。”乐王鲋,姬姓,字叔鱼,是春秋后期的晋国大夫,甚受晋平公姬彪的宠信,为晋平公二位宠臣之一,另一位宠臣是程郑。
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生卒年待考,中山灵寿人(今河北灵寿),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的先祖乐羊,其先为鲜虞族中山国人,为姬姓白狄族人,并非姓乐。
五、源于地名,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该支乐氏,出自汉朝初期夜郎国乐王邑,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乐旺镇。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一记载和司马迁其他有关夜郎的记述,被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有关黔西南地区夜郎国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强的关键性历史证据。
六、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府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汉初期,汉惠帝刘盈设置有乐府,称其长官为乐府令。到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时常由乐府令带领乐师们到都城郊区祀礼演奏。乐府令,后来被汉武帝称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时的音乐演奏,并负责采集民歌,配管弦以入乐。在乐府令、协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乐氏。另说: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乐卿,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乐卿,不是演奏音乐的官位,而是爵位。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赏赐有军功而设置了许多功爵,其中即有“乐卿”之爵,为第八等军功之爵。在史籍《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乐卿者,武功爵第八等也。”在乐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乐氏,世代相传至今。
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
1、蒙古族庆格尔泰氏,是蒙古民族子承父名为氏的典型,明朝时期,有许多蒙古族人都姓庆格尔泰氏,汉义就是“欢乐、快乐”,在明朝中叶即有取其汉义冠汉姓为乐氏者。
2、蒙古族奥敦格日乐氏,亦称奥敦格日勒,汉义“星光、明星”,实际上蒙古语“格日乐”本身就是“光芒”的意思。奥敦格日乐氏源出源于古肃慎族奥敦(奥屯)部落,奥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其以部族名称为氏,称奥敦氏(奥屯氏)。其族的金国被南宋与蒙古联手所灭之后,一部分族人被裹胁入蒙古族,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一个姓氏族群。明、清时期,奥敦格日乐氏族人中有取姓氏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乐氏,亦有人改冠汉字单姓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称奥氏。该支乐氏以金国时期的代州经略使奥敦·丑和尚为始祖。
在乐氏这个姓氏群体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汉族中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yuè(ㄩㄝ ˋ),不可读作lè(ㄌㄜˋ);而蒙古族乐氏的正确读音皆作lè(ㄌㄜˋ),无人读作yuè(ㄩㄝˋ)。因此,人们谐称为“乐yuè(ㄩㄝˋ)乐lè(ㄌㄜˋ)一起走,同字异音分汉蒙”。
【得姓始祖】
乐父衎(子衎、公子衎)、夷父须(子夷父)、乐莒(子乐莒)、乐王鲋(姬叔鱼)、乐毅。乐氏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此地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商丘市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衎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是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源远流长”,毫不为过。故乐氏后人奉公子衎为乐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乐彦章:江西南阳堂永丰大霸乐氏始祖。
乐甫、乐处厚:宋季自东阳迁居苏州,三传至处厚,徙居晋陵,又三传至武功,赘于无锡县延祥乡赵庄。是为江苏无锡乐氏始祖。
乐 响:唐时赐第白沙溪镇,后东阳更名金华,白沙亦析属汤溪,故今为金华汤溪人。是为金华汤溪乐氏始祖。
乐胃公:河南息县乐氏始祖。
明朝万历年间,鄂东乐氏第十八世祖乐胃公,从湖北阳新迁往河南息县曹黄林乡冯庄村老洼组。[1]
乐万福、乐万缘、乐万善、乐万庆:福缘善庆四公于明穆宗隆庆皇帝年间约1567年左右自江西麻城昏水塘迁徙到今天的孝感祝站镇,为乐家畈乐氏开基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伍珠堂:湖北孝感祝站镇乐畈村堂号。
【迁徙分布】
乐姓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 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封他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据《姓氏急就篇》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乐姓起源于子姓。周宣王时,宋国的国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乐父,他的第四世孙子叫乐营,是宋国的大司寇。他的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乐”字为姓。又据《姓纂》载:“安徽子之后,戴公生子衍,字乐父,子孙以王字为氏。”按:乐氏之先,和宋同姓。乐姓在河南省南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南阳望。
【姓氏名人】
历史名人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
乐 毅:战国时赵国灵寿人(今河北省灵寿县西北)人,战国中期燕国著名军事将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他的作战指导方略和政治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影响。
乐 进:字文谦,三国时魏国曹操猛将。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为帐前吏。后跟随曹操讨吕布,攻张绣,战袁绍,多有战功。与张辽共破孙权。
乐 恢:字伯奇,东汉京兆长陵人,喜好经学,为一时名儒。初仕郡,署户曹史,坐事抵罪,后复为功曹。永平中,辟司空牟融府,又辟司空第五伦府,皆不就,后征拜议郎。和帝时官至尚书仆射,针对外戚窦宪专权而上书进谏,因不被采纳,托病回乡里,后被迫服毒而死。
乐 广:字彦辅,晋代淯阳人,历官侍中,累迁河南尹、尚书右仆射,后任尚书令,有政声,名望很高,说话得体,能宽恕人,每离职常被人思念。一个女儿嫁给了卫玠(参见《卫姓宗祠通用对联》),当时有人称之为“妇翁(岳丈)冰清,女婿玉润”。历代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乐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的做人标则。
乐显扬: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水镇,为同仁堂创始者。
近现代名人
乐以琴:(1913年-1937年12月3日):四川芦山县人。中国空军飞行员,抗日烈士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