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间:2017-10-21 16:05:14

闵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2位。

闵(Mǐn)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君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名叫启,后继位为君,是为泯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谥号鲁闵公。古代闵与悯、愍字义相同,都有怜惜之意。鲁闵公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闵”为姓,称为闵氏,世代相传。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子开,属于以谥号为氏。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鲁国君主鲁庄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启继位为君,是为鲁湣公。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叔叔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因此谥号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蔼炫乱”的年华,因此史称鲁湣公。春秋战国时期,“闵”、“愍”、“湣”、“锉”等字义相通,都有在大门口吊孝、怜惜、痛心之意,因此,鲁湣公又称为鲁愍公、鲁锉公、鲁闵公,但是,绝不能写作“鲁泯公”,“泯”如果用作谥号,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闵马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后,他留有一句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十年之后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铸无射变法”、“庶孽之祸”、“王子朝之乱”等一系列政治内乱中,遭到了彻底的灭门之灾,果然让闵马父说中了。

在闵马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马氏、闵子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冉闵“姓冉或是闵”,争论不已, 当前多认为冉闵姓冉。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闵、骞,仲尼弟子闵子骞之后。”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鲁国汶上人(今山东鱼台大闵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在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中排列第二。闵损后来追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逝于泰山脚下(今山东长清)。闵损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其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闵家寨的闵子祠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清朝乾隆大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是海内外闵氏族人续谱和祭祀之处。

在闵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闵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闵邑,是夏、商时期的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国君主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属于东夷族世系。在史籍《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记载:“椒举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晋国的叔向对韩宣子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在典籍《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贾逵注曰:‘仍、缗,国名也。’”

在齐桓公吞并了缗邑(闵邑)之后,留居故地的原宋国遗民(有缗国遗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是金乡闵氏。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西汉末期鲁顷王刘闵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汉王朝的鲁国藩王族,发派祖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余于西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汉景帝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古城),遂从长安迁居曲阜,肇基刘氏宗室的鲁藩王族。

只有末代鲁王刘闵家族,在以后的历朝历代皆抬不起头来,纷纷被迫改为他姓,如王氏、文氏、鲁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至于冉闵 姓冉或是闵,争论, 如今多认为冉闵姓冉。



【得姓始祖】

姬启、闵马父、闵损、刘闵,闵琨


【迁徙分布】

闵氏或是比较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人口约六十四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左右。闵姓也是韩国人得姓氏。

上古周朝时,鲁国的鲁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名叫“启”,当了国君,当时还很年轻,只过了两年,就被人杀害了。后来王室追加封号给他,称为鲁闵公。闵,就是怜悯,可惜,痛心的意思。好在鲁闵公已经有了独生子,后来他的子孙,就取闵字作为姓。闵姓来源于鲁国公族,而鲁国公族又来源于周朝王族,因为周朝刚建立时,周王族中有一位叫伯禽的,被分封到鲁地,建立了鲁国。而再追溯上去,周朝王族又是黄帝中重要的一支,周的始祖叫后稷,后稷就是黄帝嫡传后代。闵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闵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闵氏源于鲁国国都——今山东济宁曲阜。战国时鲁地先为楚国所灭、后为齐国所据。闵氏子孙散居山东。秦汉之际,因避乱、仕宦、谋生等原因,逐渐迁于今陕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时周大夫闵子马封地陇西,历两汉四百余年,为陇西望族。东汉中叶,陇西闵氏部分后人西迁山西太原,昌盛为太原郡大族。西汉光武中兴,闵业因功受封为关内侯,子孙遂落籍于今陕西西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之一开始了,闵氏后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际,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播迁开来。北宋年间,闵称道出使高丽。后定居朝鲜骊兴。宋末元初,有避乱进入今广东者。明初,山西闵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甘肃、山东、河南、宁夏、北京、天津、陕西等地。明中后期,大槐树河南洛阳一支迁徙山东青州、临朐交接地(青州支-闵广祯补充)。明末,有沿海之闵姓渡过台湾海峡,播迁于台岛,也有飘洋过海,远徙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历有清一代至今,分布区域更广,今东北三省、内蒙、云贵高原等地均有入迁,可谓开枝散叶,四处有籽。

今江苏省的泰州市、仪征市、苏州市、如皋市、扬州市、扬中县,辽宁省的锦州市、辽阳市、彰武县,山东省的曲阜市、滕州市闵楼村、费县、青州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六安市金寨县、宁国县,河北省的博野县,上海市,北京市通州区,陕西省的商洛市、安康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武昌区、黄陂区、麻城市、汉川市、仙桃市、孝昌县、房县、通城县,大冶市,江西省的南昌市、鹰潭市、永修县、九江市、赣县、德安县,浙江省的嘉兴市、桐乡县、湖州市吴兴区,贵州省的贵阳市、瓮安县、毕节市、锦屏县,四川省的泸州市、新都县,河南光山县、许昌市、桐柏县,香港特别行政区,陕西省的商洛市,重庆市的彭水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均有闵氏族人分布。[1]  补充:安徽无为县的闵姓族人,为明朝末年从江西东北部接近福建处移民濡须,即今无为县。族人大约有数千人,现居住无为的就有千人,至今仍保留民国初期的族谱,其中有祖坟分布图。在闵姓的60来万人里,无为闵姓算是繁衍茂盛了。当属闵姓的最重要一支了。无为的闵姓应来自于魏晋时期的江南移民。


【郡望堂号】

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孝悌堂:闵损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闵损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孔子称赞闵损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氏后世族人以孝悌为荣,立孝悌堂。

骊兴堂:朝鲜闵氏始祖闵称道为闵损的后代子孙,在北宋年间以使臣身份渡海,后来被高丽王朝挽留,定居在骊兴(今韩国京畿道骊州),成为朝鲜及韩国闵氏的始祖,因以为朝鲜、韩国闵氏堂号。


【姓氏名人】

历史名人

  闵子骞:名损。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他幼年丧母,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所生的两个孩子身穿絮着棉花的棉衣,而他和亲弟弟衣内絮的是芦花。他父亲得知后,要把后母休掉,他劝阻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亲听从了他的劝告,后母因此非常羞愧,从此善待他们兄弟与自己的亲生子一样。闵子骞顺事父母,友爱兄弟,被列为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之一。

  闵马:又名闵子马、闵马父。春秋鲁国人。周大夫,封地陇西(甘肃临洮)。博古善论,有明见。
  闵业:西汉人。素有忠义。初为掾,与寇恂谏耿况归光武帝,以军功封关内侯,官至辽东太守。

近现代名人

  闵学胜:(1914-2003),湖北省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3月12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闵鸿友:(1913-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赤卫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原陕西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 12月29日逝世,终年72岁。
  闵代超:(——-1933),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在当地组织赤卫军,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9年5月,商南丁家埠立夏节起义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98团2营任战士。1930年冬,部队改编为红1军第2师6团3营,先后任排长、连长。参加过乔装智取商城县城的战斗。 1931年至1932年,先后任红4军第10师28团营长和红25军73师219团团长。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随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进入四川。1933年在四川巴中县与敌作战中牺牲。
  闵丹桂:(1890-1933),女,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当选为省委委员。1933年9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4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闵乐山:(1909-1937.3.15),化名闵东南、闵碧波等,四川省内江县人。1926年由周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26日,在南京黄泥岗被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3月15日,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牺牲时28岁。
  闵德厚:(1903-1934.10.13),四川省高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中共四川省委派去担任南充中心县委书记,并决定把领导机关从南充转移至蓬溪,组成新的中心县委。10月24日,在主持召开党的工作会议时,因叛徒出卖而被逮捕。1934年10月13日,在三台县牛头山脚下英勇就义,牺牲时31岁。
  闵乃本:(1935.8.9-——),江苏省如皋县人。1959年参加工作。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材料学家。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闵维方: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学院院长、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闵惠芬:著名二胡演奏家。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

  闵春晓:江西南昌人,中国大陆演员。

  闵春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江苏省纪委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