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间:2017-10-23 17:08:08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姓氏源流

源于嬴姓

为伯益之后。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原字为上非下邑)(山西省临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源于周朝

源于周朝秦国,以城邑为姓,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省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称裴乡侯,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源于春秋

源于春秋时晋国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晋平公将颛顼的一个裔孙封到裴中(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得姓始祖

伯益。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封为解邑君,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然后,裴氏先人又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


迁徙分布

1.晋朝时期:

西晋末期,朝廷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公元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金殿)。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流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州、益州、荆州、豫州、兖州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

建策司马睿镇江东的,除了王导以外,还有东海王司马越之妻裴穆。她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之女,太尉王衍的外孙女。她慧中秀外,称美当世。琅砑王司马睿镇建邺,王导起了首倡的作用,但也得到了东海王越及裴妃的支持。永嘉之乱后,司马越欲依托徐州守住洛阳,与石勒周旋。不料司马越拥军东行,死于军中。裴妃为人所掠,卖与吴氏。太兴中,她得以渡江归东晋。裴妃招魂葬司马越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墓毁后,又改葬丹徒。晋元帝经常去看她,并以其第三子司马冲嗣越。

裴康的次子裴邵,字道期。元帝为安东将军时,以邵为长史,王导为司马,“二人相与为深交”。裴邵又被征为太子中庶子,转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扬州、江西、淮北诸军事,东中郎将。可以说,裴邵和王导是司马睿麾下的两根支柱。若能同时过江,则裴王二族都将成为支撑东晋王朝的两个强大的北方士族。可惜的是,还没有来得及过江,裴邵即卒于军中。裴氏义一次失去了随司马睿下江东的机会。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王导在东晋拜司空。事后,王导感慨地说:“裴道期(邵)、刘矫(畴)在,吾不得独登此位。”他说的是真心话。

裴康的长子裴盾,是东海王越妃之兄,永嘉中为徐州刺史。他曾大发良人为兵,据守徐州。东海王越逝世后,其部下骑督满衡便带领所征发良人东还,回东方老家去了。匈奴刘渊遣将王桑、赵固,攻向彭城,前锋到达下邳,裴盾力不能敌,奔淮阴,被部将所杀。

河东裴宪参与了后赵朝仪制度的制定,受到隆遇。

裴宪,字景思,裴楷之子。少颖悟,修尚儒学,足不出户。当时名士谢鲲、庾鼓见裴宪鲠亮宏达,通机识命,劝他不可深弘保素,不关心世事。其父裴楷为太子少师,尝令裴宪与太子游处。初入仕,侍讲东宫,历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司马越以宪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假节。晋怀帝即位,遣北中郎将裴宪赴白马讨王弥。石勒攻信都,车骑将军王堪、北中郎将裴宪等自洛阳率众讨伐石勒。石勒至黎阳,宪弃其军奔于淮南。司空王浚结好夷狄,乘晋末大乱,自领尚书令,专权用事,谋将潜号。以枣嵩、裴宪并为尚书。石勒诈降于王浚,浚毫无防备。石勒进行突然袭击,遂擒王浚以下所有军将,收浚麾下精兵万人。枣嵩等谢罪军门,降于石勒。只有裴宪、荀绰不为所动。石勒素闻其名,不忍杀之,待以宾礼。石勒抄出王浚及其亲属之赀至巨万,惟裴宪与荀绰家中只有书籍百余帙,盐米各十数斛而已。勒曰:“名不虚传。吾不喜得幽州,喜获二子。”以宪为从事中郎、长乐太守。公元330年,石勒称帝,制度未立。裴宪与王波为后赵撰朝仪,宪章制度,与王者同。石勒大悦,署宪太中大夫、司徒。石虎继位,更加礼重裴宪。宪有二子:挹、毂,并以文才知名。毂为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挹、毂二人豪侠耽酒,好臧否人物。与河间邢鱼有隙。鱼窃乘毂马奔鲜卑段辽,被抓获。鱼诬称毂派自己以石氏袭段辽赴鲜卑告密。当时石虎正准备伐辽,闻后大怒,杀挹、毂,宪亦免官。不久,又以宪为右光禄大夫、司徒、太傅,封安定郡公。后卒于石氏。史称:“值中原丧乱,范阳卢谌与清河崔悦、颍川荀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并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河东裴嶷、裴开投靠前燕。裴嶷,字文冀,河东闻喜人。父昶,司隶校尉。嶷清正有才略,累官中书侍郎、给事黄门郎、荥阳太守。晋末,天下大乱,嶷兄武先为玄菟太守,嶷遂求为昌黎太守。后来武卒,嶷被征还。于是他带领武之子开送丧一道南下。至辽西,道路梗塞,就和侄儿开投奔了鲜卑慕容廆。当时从内地流寓过来的人,见其草创伊始,都想离开。嶷提出首先确定名分,为群士启行。廆见大家都不走了,很高兴,以嶷为长史,让他参加军国大计的谋划。以裴开为股肱。当鲜卑宇文悉独多进逼大棘城下(今辽宁义县),内外骚动不安。廆问计于嶷,嶷说:“悉独多人众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军无号令,众无部阵。若简选精兵,乘其无备,则手到擒来。”按此计,攻击寇营,大获全胜。这个大胜利,使慕容庞声威大振,准备派人往东晋建邺献捷请功。精选使者,决定由裴嶷担负这一使命。

起初,东晋朝廷认为慕容廆在偏僻的荒远之地,只把他当做边境的豪杰对待。裴嶷到了朝廷,全面地介绍了一番慕容廆的豁达大度,能充分任用前去投奔的四海英贤,使举朝改观的情况。裴嶷将要回去复命,晋元帝试探着留下他,并观察他的态度。裴嶷告辞说:“臣世荷朝恩,濯缨华省,因事远寄,投迹荒遐。今遭开泰,得靓朝廷,复赐恩诏,即留京辇,于臣之私,诚为厚幸。顾以皇居播迁,山陵幽辱。慕容龙骧将军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诚,义感天地,方扫平中壤,奉迎皇舆,故遣使臣,万里表诚。今若留臣,必谓国家遗其僻陋,孤其丹心,使怀义懈怠。是以微臣区区忘身为国,贪还反命耳。”元帝看他说得很在理,就让他回去复命了。慕容廆对群臣说:“裴长史名重中朝,而降屈于此,岂非天以授孤也。”出为辽东相,转乐浪太守。

石勒遣使者与廆通和,廆拒绝了,并将其使者送至建邺。石勒大怒,遣宇文乞得龟攻廆。廆遣子慕容皝抵抗,以裴嶷为右部都督,率部攻乞得龟,使其全军覆没,并乘胜攻拔其国都襄国(今河北邢台),收其资用亿计,徙其人数万户以归。

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廆称燕王,是为前燕。以裴开等并为列卿将帅。裴嶷、裴开投奔鲜卑慕容廆,对于促进鲜卑慕容部的封建化进程,对于沟通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河东裴元略仕前秦为谏议大夫,裴骑为后秦帅,都有过一定的贡献。

氐族首领苻坚任用汉族王猛为丞相,建立前秦。前秦统一北方以后,国内殷实,就奢侈起来。他命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宫室车乘等御用之物,俱以珠玑、琅玕、奇宝、珍怪装饰之。已成为尚书郎的裴元略谏曰:“臣闻尧舜茅茨,周卑宫室,故致和平,庆隆八百。始皇穷极奢丽,嗣不及孙。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敷纯风于天下,流休范于无穷,贱金玉,珍谷帛,勤恤人隐,劝课农桑,捐无用之器,弃难得之货,敦至道以厉薄俗,修文德以怀远人。然后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刑措既登,告成东岳,踪轩皇以齐美,哂二汉之徙封。臣之愿也。”他以中国历史上去奢崇俭,以致国家兴旺长久的实例,说服苻坚。苻坚接受裴元略的建议,立即撤去珠帘,并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丞相王猛逝世后,苻坚不听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决定进攻东晋。公元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大败。战前,以苻朗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陵江将军、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令其与王抚在蜀地准备舟船,大举进攻东晋。可见裴元略与苻朗分别是水陆两路的军事统帅,责任重大。

淝水战后,羌族首领姚苌在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骑等九人为帅。公元386年,姚苌即位于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在姚苌之子姚兴统治时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阳,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转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师),迁徙流民西河严彦、河东裴歧、韩袭等二万户而还。这使河东裴氏之一部,从河南洛阳迁到了关中。在姚兴之子姚泓统治时期,匈奴赫连勃勃攻占雍州,建武将军裴歧被安定人胡俨所杀。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区发展。西晋秦州刺史河东裴苞,被张轨所杀。张重华时,夫人裴氏,裴恒为前锋都督。

前凉是由汉人张实建立的,都城姑臧。西晋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以南阳王司马模为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维州、梁、益诸军事,镇关中,模遣世子保镇上邦(今甘肃天水)。上邦为秦州治所。秦州刺史裴苞以兵拒之。模使都尉陈安率众攻苞,苞奔安定。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秦王司马邺为皇太子,遣使拜张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裴苞、东羌校尉贯与据险阻断使者。张轨命左督护阴预与苞战于狄西,苞大败,奔桑凶坞,后为张轨所杀。

张实的孙子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攻克秦州(今甘肃天水),俯瞰关中。遣使上书说,后赵石虎即被消灭,现遣前锋都督裴恒步骑七万,遥出陇上,以俟圣朝赫然之威。为平荡长安,扫除山东而尽力。晋康献皇后遣使进重华为凉州牧。裴恒为前凉前锋都督,是重要将领之一。重华之妻乃河东裴氏。张重华之兄张祚继位后,暴淫不道,先烝重华母马氏,继通重华妻裴氏,令国人切齿。

河东裴敏以中州令族支持南凉。南凉是由河西鲜卑建立的,都城乐都(今青海乐都)。秃发傉檀统治时期,夺得凉州,求贤若渴,凉州主簿宗敞告诉他:“凉土虽弊,形胜之地,道由人弘,实在殿下。段懿、孟讳,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陇之冠冕;裴敏、马辅,中州之令族;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以大王之神略,抚之以威信,农战并修,文教兼设,又以纵横天下,河右岂足定乎!”傉檀大悦。裴敏以中州令族的名望和当地望族一起,支持着南凉政权。

2.十六国时期:

河东裴氏星散于北国各地,各有作为。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姓氏名人

裴姓名人自三国以后开始人才辈出,晋代的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隋光禄大夫裴仁基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唐时的裴氏出将入相,至少出过4位宰相,那就是唐明皇开元年间的裴光庭;历事德宗、宪宗、敬宗、文宗4朝,以人德始终的裴度;导致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的裴土;以及被誉为“太平宰相”的裴坦。他们都 是现今山西闻喜人。唐代外交家、且工草书却不择笔的裴和地俭也是闻喜人……等。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今山西闻喜人)。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楷:字叔则(237-291),生于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岁。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西晋时期重要的朝臣,官至中书令。

裴 度:字中立(765-839),唐宪宗时宰相(今山西闻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字戎昭,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南北朝时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骠骑大将军。

裴 坦:唐代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秀才。途经蓝桥驿,甚渴,有美女云英以水浆饮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妪曰:“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得玉杵臼捣之。欲娶此女,必以此为聘。”遂遍访玉杵臼为聘。婚后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俭:字守约(619-682),唐代绛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人),官至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善知人,所典选偏裨类为世名将。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

裴昭明,北齐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县)人,宋南中郎参军骃子。泰始中太学博士,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入齐,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中为始安内史,建武初为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有集九卷。

裴仁基,字德本。生年不详,卒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战将.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位运城县西北)人。字玄真。为唐初大臣。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

裴炎,字子隆,生年不详,卒于光宅元年(684年)。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是唐周鼎革之际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681~743),字焕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岁神童擢第。弱冠授秘书省正字,俄补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转国子主簿,检校詹事府丞。历河南府士曹参军,进考功员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开元初,为长安令。十三年,出为济州刺史,转宣州、冀州刺史,人为户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冬迁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二十二年,迁侍中。二十四年改尚书左丞相罢知政事,封赵城侯。天宝元年,改为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转右仆射)。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

裴光庭,字连城,生于唐上元三年(678年),卒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绛州闻喜人(山西省闻喜县),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


字辈排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谱》,四川华阳裴姓一支字行:“齐松世大,绎范秉行,希允昌志,良广……”

清宣统二年裴中笏纂《湘潭裴氏四修族谱》所载湘潭裴姓的一支的字派:“启绍先德,振焕中湘,人文显达,邦家之光”  。

福建省《安溪裴氏族谱》,其中一支的排行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另一支的排行字: “中和存大道,礼乐裕鸿猷。高才绳祖武,博学绍箕裘。”   安徽省五河县裴氏一支的排行字:“宗载元大学,云兰焕现景,世泽延光辉,金鼎呈祥玉,绿野耕读唯。”

清道光二十九年《监利裴氏族谱》,其中一支于乾隆中由裴念典定派行:“诗书承祖志,存友启人才。袭庆传芳远,勋名绪允开。”

清道光二十五年裴际昌《永年县临谄关裴氏支谱》载其排行字:“勤俭身家本,经书世代珍。修文重圣学,居敬守天真。”这恰似一首治家格言。

清嘉庆十年裴志灏《河东裴氏新谱》载曲沃裴氏排行字:“度绣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谦宝善,绥启后昆。”

甘肃省榆中县裴氏一支,于1994年续订辈分字48个:“遵士重祖,文耀万固,安邦立国,子孙相承,毅志刚强,永向光明,振兴中华,济世泽民,繁荣昌盛,浩海瑞云,礼德崇高,家隆弘程”。

广西北海市西场五浪江裴氏分支续订辈分字:“立志凌云,焕发图强,前程远景,棠太敬秀,万古长春,克承祖德,蔚起文人,团结友爱,安定乾坤。”

湖北英山雷家店裴家河裴氏一支的辈分字:“宾爵印藿闻,权觅得在临, 熙朝道应大,文承万世昌,光宗崇正学,( 此处原为光宗崇一本,於1942年六修时改为光宗崇正学)修德永名芳,中贞思自立,秩序秉天性, 纲维绍典益,派衍宏先训。”

山东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裴楼村裴氏一支的辈分字:“心孝思永继,德明崇志远,敦厚仁义全”。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