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姓起源

时间:2017-10-18 22:38:26

时姓(作为姓氏读音分shi和chi) 来源一子姓,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叔时之后,他的后代就是时氏正宗,按照老规矩应念(chi),来源二子姓,是春秋时期宋国一个大夫叫来,他的后代应念(shi),时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六位的姓氏,人口稀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1%。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叔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时之为姓源远流长,是三千一百多年之前的高士伯夷的后裔,但其得姓的经过较为曲折。商朝末期,原子姓封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的孤竹国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二人“拒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其后人居住在大河(黄河中游)一带。出于二人对殷商王朝的愚忠精神之敬,周武王姬发就把伯夷的后代封在申国(今河南南阳),列为诸侯之一。申国,在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变成了楚国的一部分,而伯夷的后裔也“以国为氏”,称申氏。当时申氏家族在楚国的地位仍为显赫,嫡正一系世为公卿大夫。申叔时的后裔子孙中,为了有别于其他家族,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时氏,史称时氏正宗,望陈留郡。该支时氏正确读音作chí(ㄔˊ),今读shí(ㄕˊ)亦可。时氏族人大多尊奉申叔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来的封地时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上古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商王子微子启于商丘,建立了宋国,宋国公族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相传姓宋。据史籍《世本》记载:“时氏,子姓,出于殷。”传到春秋初期,宋国有个大夫名来(公子来),受封在时邑(今安徽阜南中岗)。这在《沙溪时氏家谱》、《河南南阳时氏家谱》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时来公,宋大夫来,启公之孙,采食于时,因地受姓,始姓时。”周郝王二十九年(齐湣王田地十六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时邑归齐。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齐有贤人时子著书,见孟子。”时子,战国末期齐国的贤士,名时农,号博昌,为世人尊称为时子。时子,就是宋公子时来的后裔。

在宋公子时来、时农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尊称名号为姓氏,称时氏,世代相传至今,望陇西郡。该支时氏原读音作shí(ㄕˊ),今读音作chí(ㄔˊ)。

源流三

源于赭时国,出自唐朝时期西域古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时期,著名的僧人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曾路过赭时国,即“昭武九姓国”中的石国。在其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东西狭,南北长。土宜气,序同笯赤建国。城邑数十,各别君长。既无总主,役属突厥。”古赭时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瞰羯城、柘折城,Tashkent)一带,为粟特人种,即史书中记载的白匈奴民族,为大月氏人的分支。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其君主莫贺咄吐屯为赭时国国王。唐开元元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曾侵入赭时国。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协助讨伐大食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获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当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大军准备与大食国开战时,赭时国王子反而投奔大食国乞兵,进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并联合大食国击败了高仙芝的唐朝大军,十万唐军将士成了阿拉伯人的奴隶,将先进的汉唐文化带入阿拉伯地区。到了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玄宗又敕封赭时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赭时国一直到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仍派遣使臣朝贡于唐王朝。据史书记载,“赭时国人”特别善舞,后有国人“挟柘枝舞入唐”,流行于唐朝都城长安,很受欢迎,一直到宋朝时期,由赭时国人传承的“柘枝舞”仍然非常盛行。在赭时国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汉化称时氏、石氏,时氏读音作shí(ㄕˊ),世代相传至今,望出巨鹿郡。

源流四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古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古有旹国,灭于楚国,子孙以国为氏。”古旹国,春秋中期即称临川,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一带。夏禹时期地处扬州域,春秋时期则为百越之地,战国时期被灭于楚国。秦朝时期,南城县一带隶属于扬州九江郡,到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江郡为豫章郡。古旹国人主要是百越民族,于何时被灭于楚国,史书中没有记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临川地区很早即有著名的屈原之历史记载来看,古旹国应当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即已经隶属于楚国了。古旹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旹氏。“旹”即为“时”的古体字,因而亦称时氏,是为岭南时氏一族之始,世代相传至今,望抚州郡。该支时氏正确读音作shí(ㄕˊ)。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僳僳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时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时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申叔时。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叔时,因封地在申(今河南南阳),人称申叔时。春秋时,陈灵公无道,与大臣孔宁、仪行父一起与夏姬通奸,夏姬之子征舒知道后羞恨交加,就弑杀了陈灵公。时,楚国正欲争霸中原,即以此为借口,楚庄王率兵亲征,斩杀了征舒,然后灭掉陈国。班师回楚都后,庄王设宴庆功,群臣纷纷祝贺,独有申叔时持有异议,认为庄王除掉弑君的征舒,陈人会感激不尽,而灭掉陈国,只会适得其反,犹如蹊田夺牛(即牛踩了田里禾稼,田主为追偿而夺去其牛),非王道之举。庄王听后,连连顿足,遂下令撤回军队,恢复陈国。庄王之举,赢得了北方诸侯的信服,为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申叔时因此谏也名声鹊起,百世流芳,其后世子孙中有一支以王父字为氏,称时姓。并尊申叔时为时姓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时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而该地春秋时属楚,楚国一度十分强大,而时姓作为楚国公族,由于仕宦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楚有零星散居。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越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册的时姓杰出人物,这就说明,此际在齐(今山东北部)、越(今浙江一带)等国已有时姓人落籍。汉时有时农,以及寿春令、巨鹿郡(今河北巨鹿)人时苗。

  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巨鹿郡繁衍的时姓发展迅速,并昌盛为时姓巨鹿郡望。同时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开封的时姓也繁衍得 颇为兴盛。另外经陕西徙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的时姓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以后全国各地的时姓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由于中国人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古训,多数时姓搬迁以邻近之地为主,举家远徙他乡者少,所以从此际至隋唐,邻近此三地的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都有时姓人迁入。

  北宋时,由于建都开封,故时姓陈留郡望依旧兴盛。南宋时,江浙一带之时姓名人渐多,由北方迁居江南之地者也渐渐多起来,如时光、时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苏镇江。

  明初,山西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南、河北、山东之时姓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于东北三省。

  如今,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抚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豫章堂。

钜鹿堂:以望立堂。三国时候的时浒,本居陇西郡洮河之边,后率儿子时苗从陇西郡迁到河北省钜鹿郡居住,以居地为望开创了“钜鹿堂”。而其子时苗,因官封安徽寿春县令,上任之时带了一条牛前往。时苗在任清廉勤勉,离开之时那牛生一小牛,时苗因小牛属于当地资产,因此不肯带小牛离任。寿春人民为了表示对时苗的尊敬,特地在寿春建立了一座留犊祠,至今尚在。时苗之后人为了纪念先祖时苗,形成了“留牛堂”和“寿春堂”号。

留牛堂:同钜鹿堂、寿春堂。

寿春堂:同钜鹿堂、留牛堂。留犊堂。


【迁徙分布】

时姓发源于今河南南部,而该地春秋时属楚,楚国一度十分强大,而时姓作为楚国公族,由于仕宦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楚有零星散居。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越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册的时姓杰出人物,这就说明,此际在齐(今山东北部)、越(今浙江一带)等国已有时姓人落籍。汉时有时农,以及寿春令、巨鹿郡(今河北巨鹿)人时苗。

  魏晋南北朝之际,在巨鹿郡繁衍的时姓发展迅速,并昌盛为时姓巨鹿郡望。同时由河南南部徙居今河南开封的时姓也繁衍得 颇为兴盛。另外经陕西徙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的时姓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以后全国各地的时姓也多由此三地分衍而出,由于中国人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古训,多数时姓搬迁以邻近之地为主,举家远徙他乡者少,所以从此际至隋唐,邻近此三地的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都有时姓人迁入。

  北宋时,由于建都开封,故时姓陈留郡望依旧兴盛。南宋时,江浙一带之时姓名人渐多,由北方迁居江南之地者也渐渐多起来,如时光、时建亨父子由河北大名徙居今江苏镇江。

  明初,山西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南、河北、山东之时姓闯关东谋生,并定居于东北三省。

  如今,时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二省时姓约占全国汉族时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姓氏名人】

时珍,字国宝,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天宝镇时家庄)人。元初著名将领。 时珍为人性情温和敦厚,处事明识果断,受到同乡人的爱戴和信任。一次,村民王信有事去石莱村,过了好多天没有回来。其父去寻找,在路边草丛中发现王信的帽子,上面有血迹和刀斧痕迹。认为是村里某某所害,于是找到时珍陈述。时珍询问某某后认为他没有杀人。这时,乡里有两位妇女,死后又醒,说:“我是王信,是某某杀了我。”王信家里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要抓某某送官服罪,时珍不准,他确信王信没有死。不几天,王信果然回来了,大家都佩服时珍判断高明。金末,地方大乱,匪患四起,官吏逃走,百姓惶惶。时珍自告奋勇,率领青壮年坚守天宝寨。起初,天宝寨居民在寨外设置大量鹿寨,时珍来到后,命令烧掉。大家问其原因,他说:“这些鹿寨连老鼠都挡不住,现在土匪将要来了,如果点火,烟焰四起,他们再乘机擂鼓呐喊着冲上来,那么我们人心就会畏惧,形势就危险了。”土匪见天宝寨有防,未敢进攻。天宝百姓平安无事。宝庆元年(1225),元兵南下。翌年,元将严实在东平开府,时珍率众人投归,被授予昭勇大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营内观察使、元帅左监军。是年,率兵攻益都城,封镇国上将军,右副元帅,镇守兖州。绍定六年(1233)改封左副元帅、陇西郡开国侯,食邑千户。嘉熙二年(1238年),辞官还乡。东平路万户总管府参议宋子贞对其评价:“草昧之初,海内豪杰疾策诡遇,以趋功名者为不少,而珍独盘恒后尘,不失其正,可谓厚德君子者矣。”

时苗,字德胄,(三国时魏国)钜鹿人也。少清白,为人疾恶。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令行风靡。扬州治在其县,时蒋济为治中。苗以初至往谒济,济素嗜酒,适会其醉,不能见苗。苗恚恨还,刻木为人,署曰“酒徒蒋济”,置之墙下,旦夕射之。州郡虽知其所为不恪,然以其履行过人,无若之何。又其始之官,乘薄軬音饭。车,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馀,牛生一犊。及其去,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不听,时人皆以为激,然由此名闻天下。还为太官令,领其郡中正,定九品,於叙人才不能宽,然纪人之短,虽在久远,衔之不置。如所忿蒋济者,仕进至太尉,济不以苗前毁己为嫌,苗亦不以济贵更屈意。为令数岁,不肃而治。迁典农中郎将。年七十馀,以正始中病亡也。

时洪,晋朝道士

时澜,北宋学者,公元1156年生,1222年卒。婺州兰溪(今属浙江省)人,字子澜,一字书观,号南堂拙叟,祖籍开封,师事吕祖谦。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监潭州南岳庙。历温州天富盐官,泰宁尉,临安府教授、西外宗学教授,知宁国县,通判袁州。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通判台州,次年,卒于任(《嘉定赤城志》卷一○)。有《南堂杂著》,已佚。车见《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二二《通判南堂时公墓志铭》、《敬乡录》卷一一。

时光,宋代画家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

时逸人(1896-1966年),现代医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少攻岐黄术,自学成才,早年即创办“江 左国医讲习所”于沪,后赴山西任中医改进研究会任理事,并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后曾避乱于武汉、重庆。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于1961年派赴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

时传祥(1915-197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时少章,字天彝,号所性。宋朝金华人。拜吕祖谦为师。博 读经史,对子史尤精,谈经论史,多出新意。乡贡入大学,年逾50,登宝祐进士。历任教授山长、史馆检阅、保宁节度掌书记等职。著有《易诗书论盂大义》,《所性集》等书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