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间:2017-10-20 23:04:54

舒姓,为黄帝直系后代。以国为氏,出自“偃姓”,据《左传》所载,周朝,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称为舒鸠国。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国所灭,子孙以“舒”为氏。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皋陶是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负责任掌管刑法的士,他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为帝后,皋陶亦继续受到重用。群舒诸国起先在周惠王姬阆二十年(公元前657年)被嬴姓的徐国所攻取,后又在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国与徐国之间爆发的大规模“娄林之战”中,乘机脱离徐国控制而分别复国。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庄王芈旅(熊侣)首灭蓼舒国;周简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庄王再灭舒庸国;周灵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在楚、吴两国交战之际,舒鸠国又被楚康王芈昭(熊居)所灭;其余的群舒诸国在其后也陆续被灭于楚国。

灭国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寿舒,地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例如在史籍《左传·襄二十三年》中记载:“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寿舒,莒地。”也就是记载了周简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之间著名的“蒲侯之战”:齐灵公姜环与莒子相约于明日在寿舒再战。

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舒穆尔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锡伯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徐氏、苏氏。

⑵。蒙古族舒穆禄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r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秋氏等。

⑵.满族书玛哩氏,亦称石马拉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石氏等。

⑶.满族舒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辽宁新民法哈牛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⑷.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民族的述律部,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苏氏、徐氏等。

⑸.满族舒尔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梭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ur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⑹.满族舒发察氏,满语为Sufaca Hala,世居绥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察氏等。

⑺.满族舒墨哩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⑻.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等。

⑼.满族舒克都哩氏,满语为Sukduri Hala,世居绥芬(今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舒氏。

⑽.满族舒噜氏,亦称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部,满语为Suru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⑾.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西北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唐氏、谭氏等。

⑿.满族舒善觉罗氏,满语为Susangiolo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⒀.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舒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任姓,据《左传》

滕侯、薛侯争长(隐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为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不敢与诸任齿---不敢与任姓诸国争论!

  诸任-----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得姓始祖】

皋陶 :传说中的少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活动据点在奄(今山东曲阜)。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禹继舜位后,继续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并将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国,为子爵,世称舒子。舒子平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最后又被楚国灭亡。失国后的舒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氏,称舒姓。他们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

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余姚、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京北郡:亦称邓城府、邓城县,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邓,置邓县,属南阳郡。汉因之。更始二年,封王常为邓王。建武三年,岑彭破秦丰兵于邓,进围黎丘。晋曰邓城县,属襄阳郡。太元七年,桓冲伐秦,攻襄阳,苻坚遣苻、慕容垂等救之。军新野,垂军邓城,桓冲退屯沔南。晋末侨置京北郡。刘宋大明末,割襄阳西界为实土,邓县属焉。齐因之。永泰初,魏人取沔北五郡,崔慧景等驰救,大败于邓城。既而魏主宏攻围邓城,齐将曹虎拒守,经月不下。梁承圣三年,西魏宇文泰遣于谨等攻江陵,军至樊、邓,梁王?率众会之。后周时,邓城县废。唐武德三年,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据襄阳,遣李大亮安抚樊邓,以图襄阳。大亮遂自邓城攻拔樊城。贞元末,移临汉县治古邓城,遂为邓城县,仍属襄州。乾宁五年,朱全忠侵忠义帅赵匡凝,败襄州兵于邓城。宋亦为邓城县。元朝时期省废。今为邓城镇。《南北对境图》:自邓城南过新河至樊城。《一统志》:邓城旁近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蒙古围襄阳,分筑诸城于要津,以绝粮援。故址尚存。又《元和志》:邓塞故城,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口,阻一小山,号曰邓塞。孙坚破黄祖于此山下,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陆士衡《辨亡论》:魏氏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谓此也。《水经注》:邓塞者,邓城东南小山,淯水经其东。王氏曰:此为古邓国。宋庆元二年,襄阳守臣程九万请筑邓城堰,以防金兵冲突,遂为农田灌溉之利。邓城在府东北十二里,古邓子国。《左传》桓九年,楚师围,即此。《寰宇记》:城,在邓城南八里。晋置县,属襄阳郡,后废,归入襄阳。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虞江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紫阳堂:以望立堂。

京北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亦称钜鹿堂。

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二百余卷传世。


【姓氏名人】

舒庆春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舒行

舒行(1913-2001),中国人民解放军舒姓开国将军,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特务连排长、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4师10团总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7大队3队队长,第二分校2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游击第五总队总队长,冀东军区13团团长。在冀东西部、长城南北及热河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山区和平原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14军分区司令员,率领所属13团、北进支队约2000多人,向承德、围场方向进发。后任热河军区参谋长、冀热察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50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参谋长。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3日因病在江西省吉安市逝世,终年88岁。

舒绣文

现代戏剧、电影女表演艺术家。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配音工作。抗战后参加拍摄了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她演出的影片还有《民族生存》、《热血忠魂》、《新旧上海》、《野火春风》、《李时珍》等20多部。演出的话剧有《原野》、《雷雨》、《复活》、《虎符》、《红旗瓢瓢》等。

舒元舆

舒元舆,唐代御史中丞、诗人,婺州(浙江金华)东阳人。元和中,登进士第,调鄠尉。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拜监察御史,再迁刑部员外郎,改著作郎,分司东都。李训与元舆善,训用事,再迁左司郎中。御史大夫李固言表知杂事,固言辅政,权知御史中丞。不三月,即真,兼刑部侍郎,专附郑注。月中,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甘露之变,为仇士良所害。诗六首,编为一卷。

舒瞵

宋代时称“第一教授”,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学者。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谥文靖,有《舒文靖集》。(更多资料请进入 舒瞵)

舒邦佐,南宋官吏、学者,隆兴府靖安(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一一八二年)进士,历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双峰猥稿》。(更多资料请进入 舒邦佐)

舒 邵

字仲应(一作仲膺),陈留人,与兄长舒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并得免刑,海内称“义”。后出任袁术的沛相。时天旱岁大荒,士民冻馁,江、淮闲相食殆尽。袁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舒邵却将其悉散以给饥民。袁术闻之大怒,陈兵将斩之。舒邵说:“知当必死,故为之耳。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袁术深受感动,下马牵之曰:“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后晋升邵为阜陵长。

舒清

明代廉吏,江西德兴人,成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

舒国治

台湾知名作家。

舒畅

(1987年12 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女演员。

舒倩

原名彭维 男,1991年3月4日出生于重庆市忠县,是中国新生代男演员

舒畅

1977年出生于山东青岛,足球运动员,司职中后卫,曾效力于山东鲁能俱乐部,2011年退役。

舒晓琴

女,1956年9月出生,1977年4月入党,1977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法学学士,江西靖安人。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江西省公安厅厅长。

舒高

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

舒婷

(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中国女诗人,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砚

(1982年6月2日~),浙江桐庐分水县人,女演员。

舒家华

重庆人,国家高级烹饪师,国家级酒店评审员,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重庆南岸区商业联合会厨师分会会长。

舒仁庆

(1959年12月~),安徽黟县人,中共萍乡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舒中雄

湖北省潜江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舒中胜

(1963年~),现任浙江经视新闻部主任、《新闻深呼吸》评论员。

舒远招

(1964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舒安卿

生于清光绪15年(1889)12月12日,民国32年(1943)病故,终年54岁,他一生行伍,历任营长、支队长、督带、团长、旅长等职,民国26(1937)年和28年(1939),两次率部抗击日本侵略军。

  72年前,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头,作为一个军人,舒安卿以“誓死报国,不愿生还”为志,坚决反对内战,积极要求抗日。当他闻听国民党接收共产党的主张,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兴不已,一方面写信给家乡父老,说明自己“不成功,变成仁”的决心,一方面激励全团将士,作好参战准备。

  1937年11月,舒安卿(任国民党128师382旅763团团长)响应最高统率部发出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战守土的责任”的号召,毅然率部跟随顾加齐师长、戴季韬副师长奔向抗日前线。接着又率部从宁波赶赴淞沪嘉善,阻击从全公亭、金山卫登陆的日军第六、第八师团,以保障淞沪抗战部队撤退,众将士以劣势装备抗击有飞机大炮作掩护的日军,战斗持续到七天七夜,直到接防部队赶来,才撤下战场,取得了以伤亡4000人的代价击毙日军2000多人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舒安卿率部与日军展开肉博战,不幸左肩中弹,昏迷倒在地上,苏醒后仍坚持指挥,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后,舒安卿部763团生还者除他之外,仅连长1人、连副几司务长4人、士兵100余人。关于这次战斗,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了一篇《莫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国机会》的文章,记述了128师在嘉善战斗中的许多感人事迹,文章写道:“血战的结果,4个团长受伤,4个团副死去3个伤1个,12个营长死去7个伤5个,连排长死去三分之一二,受伤三分之一,士兵更难计。看到这数目,就可知道同乡在前线如何壮烈,他们为的是什么?不是爱国家,拥护全面抗战,谁能如此勇敢牺牲?……国家破亡,个人除了作无心肝的汉奸,狗彘不如,国一亡,男的行将成为敌人的牛马,女的不拘老幼都得受污辱,他们知道这种情形清清楚楚,不忍看中国人受苦,所以他们不顾一切,继续上前线作战,他们的口号是哪怕剩一兵、一卒、一粒子弹、一只手,还是不屈服,不后退。这才像个湖南人!才像个镇筸人!”在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中,嘉善保卫战不如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那般辉煌耀眼。但这丝毫不影响它被湘西人民引以为傲,因为它是4000多名湘西儿郎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抗战之歌。

  1939年春天,已经升任382旅少将旅长的舒安卿又一次以民族大义为重,第二次率部2000多人开往抗日前线,在湖北东线、九江、庐山、鄱阳湖等地与日军周旋3个多月。同年6月,在九江同日军相持,舒部防守第二道防线;日军调来3艘炮艇,击溃了友军防守的第一道防线,陆续登陆向第二道防线猛扑;舒安卿率部于日军激战3日,伤亡惨重。由于友临部队撤离,舒安卿孤军作战,最后全军覆没,回到沅陵时身边仅剩士兵10多人。

舒清友

男,湖南溆浦桥江人。中共党员。空军少将军衔。曾任95959部队空军34师政委(南苑机场)(副军职),现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2013.1,成都军区副政委、成都军区空军政委。

舒庆尧

男,1965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澄潭镇东丁村,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舒锦霞唱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并富有激情。曾获82年浙江省首届优秀小百花奖;94年首届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95年中国第七届音乐电视金奖;98年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奖、艺术明星奖及中国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2001年中国第十八届戏剧梅花奖等。

舒义攀

男,农历1986年12月23日诞生于重庆市酉阳县,著名的内地歌手,以及偶像剧演员。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