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孙姓起源

时间:2017-10-12 16:13:01


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二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四十九位,人口约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


【姓氏源流】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2.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3.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国灭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史籍《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氏源于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4.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5.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6.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7.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8.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汲 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五代吴越为富舂。宋复为富阳。辖区在今浙江省富阳市。

堂号

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致远堂”、等。


【迁徙分布】

秦、汉以前

  孙氏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战国初期,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氏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期,孙氏在卫国失宠,开始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的富阳县,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其后则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妫姓的孙氏早期则主要集中于山东境内繁衍,这一支孙氏之所以显赫,主要是得力于兵家之圣的孙武,故后来孙氏人家便以“乐安”为堂号,后因齐国内乱,孙氏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这一支繁衍乐安的孙氏,后成为了孙氏主要播衍于我国北方各地及南方浙江、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氏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以至山西太原一带的孙氏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氏历史上最大的望族。此时江南的浙江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源于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氏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第一次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氏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氏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

  孙氏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氏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⑴.四川: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朝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⑵.广西:

  广西孙氏多尊宋朝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青州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⑶.上海: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朝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休宁)迁娄邑(今上海松江),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氏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朝有孙元化家族。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浙江嘉定),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氏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籍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朝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明朝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三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

  ⑷.山西:

  《解梁孙氏族谱》中说其支派始祖由宋朝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代州孙氏家乘》记载的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

  ⑸.海南: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崖县孙氏族谱》记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在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经历元朝、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⑹.台湾省: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省。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省谋生,孙氏移居台湾省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省的孙氏有二十二起,如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人(今广东陆丰)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人(今广东潮安)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人(今广东潮阳)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人(今广东揭阳)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福建同安人(今福建同安)孙和定居淡水;孙德成移居永和溪洲;孙开移居永和秀朗;孙润移居新庄后迁北投;孙善抄移居今台北市东圆街;孙富挑移居新庄;孙贤生移居云林新港;孙思森、思仕兄弟移居嘉义溪口;孙海移居台南盐水;孙游寿移居今台南市;孙经移居苗栗苑里。龙溪人(今福建漳州)孙瑞敏移居彰化,后迁台中大肚;孙水移居台南麻豆;孙定宗移居台南市。安溪人(今福建安溪)孙玉尊移居新竹市。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镇平县人孙永科移居苗栗三义;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氏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省成为今日孙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省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省当时八十三万户居民、七百三十七种姓氏之中,孙氏有三千二百八十余户,居第五十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十二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六百户,台南次之,为三百二十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二百八十户,新竹二百五十户,苗栗一百九十户,彰化一百七十户。在台北、基隆、台南等六市中,以基隆为最多,有三百一十户,台南次之,为三百户,其他依次为台北二百三十户、台中二百户、高雄一百三十户、阳明山七十户。

移居海外

  ⑴.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孙氏人物从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日本已不可考,但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日本弘仁六年(公元815年),朝廷下令仿唐朝《氏族志》体裁编纂《新撰姓氏录》,其中记载:身侠村主一族“出于吴孙权男高”。孙权长子孙登,字子高,其后裔辗转东徙,在日本改姓身侠。身侠,一作“牟佐”,是大和国高市郡的地名,孙登后裔移居日本后,取地名为姓。见于日本史籍的有身侠村主青、牟佐村主相模等。身侠村主青为雄略天皇时人,从其中国式的单名“青”字推测,当是孙登一族中早期东渡的移民。因他会说吴语,又善文笔,所以多次出使吴地,在日本与南朝的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有商人孙忠者侨居日本数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自1895年秋初次踏上日本国土之后的三十年中,曾先后十五次赴日,侨居时间累计达九年多,约占其三十余年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因之,孙中山“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

  ⑵.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五千人去朝鲜,这也是中国人移居海外的最早年代。汉魏以来的各个时期,随着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交往的日益频繁,大批华人渡过鸭绿江,到朝鲜开拓基业。

  ⑶.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但大量移居则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如今东南亚华侨已达两千多万,其中尤以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为最多,占我国三千余万华侨总数的80%以上。

  ⑷.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⑸.开发美洲:

  我国在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线,到达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中国人大批量到达美洲,则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西方侵略者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贩去的契约华工,另有一部分是为生活所迫,或为躲避战乱而到海外谋生的。这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孙氏族人。

现代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氏人口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⑴.东北: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占总人口数的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氏列第九位,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氏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占总户数的2.11%。

  ⑵.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世孙氏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氏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

  据统计,广饶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3%左右。孙氏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孙氏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孙氏人口为万人以上、平邑县孙氏人口为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孙氏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孙氏人口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孙氏人口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孙氏人口占本县总人口的1.4%、还有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孙氏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孙氏人口本县总人口的2.79%、还有金乡县等。其他有孙氏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孙氏人口为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孙氏人口为万人以上,与利津县孙氏人口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1.4%左右。

  ⑶.河南:

  河南是孙氏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在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氏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氏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氏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氏排第六位孙氏人口占本县总人口的3.36%。在孙叔敖的家乡固始县,孙氏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十一处之多。在舞阳县孙氏人口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孙氏人口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氏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氏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孙氏排在第十一位。在栾川县孙氏人口位列第十二位,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氏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孙氏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还有泌阳县。在郏县孙氏人口排名第十五位,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氏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⑷.河北: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氏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氏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世孙氏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在河北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13.42%。孙氏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氏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孙氏人口占总人口的2.65%。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藁城县、正定县(均排十一位)、大名县、吴桥县(均排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氏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⑸.安徽:

  安徽孙氏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氏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

  在长江以北地区,孙氏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⑹.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氏的集中居住地。当世孙氏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

  在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⑺.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氏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氏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氏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世孙氏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氏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一千七百余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⑻.江西:

  江西孙氏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占总人口数的0.17%。

  ⑼.福建:

  福建孙氏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

  福建孙氏自明朝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龙岩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龙岩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⑽.广东:

  广东孙氏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

  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⑾.湖南:

  湖南孙氏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⑿.湖北:

  湖北是孙氏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氏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⒀.山西:

  山西是孙氏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氏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今山西平遥)、河东(今山西夏县)。在历史上这里的孙氏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氏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氏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⒁.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氏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氏早期的郡望::华原(今陕西耀县),唐朝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氏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五千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三千余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⒂.其他:

  孙氏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氏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以长江为界,孙氏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氏分布带。在最近的六百年期间,孙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氏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家族名人】

孙阳:(生卒年待考),字伯乐,秦国人。著名相马大师。

孙叔敖:(公元前630~?年),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著名穿求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

孙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乐安人(今山东惠民)。著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膑:(生卒年待考),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阿、鄄一带人(今山东阳谷、鄄城),著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

孙炎:(生卒年待考),字叔然,乐安人(今山东博兴),孙武的第二十世孙,著名三国时期魏国经学家、训诂家。

孙愐:(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音韵学家。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任陈州司马。曾撰《唐韵》五卷,增订陆法言《切韵》的韵部,并为其增字加注。

孙楚:(公元218~293年),字子荆,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著名西晋文学家。

孙康:(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晋文学家,御史大夫。成语典故“映雪夜读”之主人公。

孙绰:(公元314~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人(今山西平遥)。著名东晋文学家。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人。著名唐朝中医学家。

孙过庭:(公元648~703年),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人(今浙江富阳)。著名唐朝书法家。

孙位:(生卒年待考),传说遇异人而改名遇,一作异,号会稽山人,原籍会稽人(今浙江绍兴)。著名唐朝画家。

孙方谏:(公元893~954年),初名方简,中山人(今河北唐县),一说莫州清苑人(今河北清苑)。著名五代后周将领。

孙光宪:(公元900~68年),字孟文,号葆光子,贵平人(今四川仁寿)。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北宋诗人。

孙仅:(公元969~1047年),字邻几,蔡州汝阳人(今河南汝南)。著名北宋大臣、学者。

孙恩:(公元?~402年),字灵秀,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移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晋农民起义军首领、道教名士。

孙奭:(公元962~1033年),字宗古,博川博平人(今山东茌平博平城),后徙居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著名北宋经学家。

孙复:(公元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著名北宋学者。

孙承宗:(公元1563~今),号惴阳,保定高阳人,著名明朝大臣。孙承宗著有《高阳集》传世。

孙存:(公元1491~1547年),明滁州人,字性甫,号丰山。著名明朝法学家。 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画,仕至河南布政使。精于吏治,尝取律之全文,以《大诰》,《会典》等与律有关者次之,附以条例,诸家注解及案例,辑为一书,名《大明律读法》。工书法。有《岳麓书院图志》,《丰山集》。

孙奇逢:(公元1584~1675年),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人(今河北容城)。著名明清之际学者。

孙嘉淦:(公元1683~1753年),字锡公,太原府兴县人(今山西兴县)。著名清朝直隶总督。

孙星衍:(公元1753~1818年),字伯渊,—字渊如,号季逑,江苏阳湖人(今江苏武进)。著名清朝学者、书法家、校勘学家、骈文家。

孙程:(公元?~132年),字稚卿,涿邵新城人(今河北徐水)。著名东汉宦官。孙程在汉安帝时为中黄门。汉安帝逝世后,他与中黄门王康等十八人首谋拥立济阴王称帝(即汉顺帝),诛灭外戚阎显,封浮阳侯,加官骑都尉。官至奉车都尉。逝世后谥号“刚侯”。

孙过庭:(公元648~703年),字虔礼,其籍贯一说陈留人(今河南开封);一说富阳人(今浙江杭州)。一般均称富阳人,他自称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

孙可望:(公元?~1660年),又名孙朝宗,本名可旺,小名旺儿,陕西延长人(一说陕西米脂人)。著名明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首领。

孙慎行:(公元1565~1636年),字闻斯,武进人。著名明朝东林党人、政治家。著有《中庸慎独义》、《史左编》等十四种三百二十多卷。尤其增长书法。传世墨迹甚多。

孙诒让:(公元1848~1908年),字仲容,号籀廎,浙江瑞安人。著名清朝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清同治年间举人,官刑部主事。自幼勤奋好学,曾随其父孙衣言宦游京师江淮等地。十三岁著《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著《白虎通校补》。所著《契文举例》,为最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另著有《名原》、《古籀拾遗》、《古籀余论》、《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尚书骈枝》、《札迻》、《籀庼述林》等书。

孙中山,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国父,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科,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唯一的儿子。
孙立人,抗日名将。
孙运璇,台湾著名的技术官员、知名政治家。
孙传芳,北洋军阀

孙存周:(公元1893~1963年),字焕文,号二可,河北完县任家疃人。著名近代武学大师。

孙楠,中国男歌手,广泛认为是大陆通俗第一高音。
孙悦,中国女歌手。
孙悦,中国篮球运动员。
孙越,台湾演员。
孙兴,台湾演员。
孙翠凤,台湾现任明华园团长之妻。
孙芸芸,台湾企业家及名媛。
孙正义,日本商人,软件银行的创办人兼行政总裁。
孙明扬,现任香港教育局局长。
孙协志,台湾歌手。
孙耀威,香港艺人。
孙雯,中国女足运动员。
孙继海,中国足球运动员。
孙明贞,加拿大新时代传媒培训顾问,1991至94年间把《莎莉》及《哆啦A梦》配音工作交予梁少霞接任。
孙燕姿,新加坡歌手。
孙慧雪,香港艺人,美女厨房的粥粉面饭四人组成员。
孙碧娜,台湾女歌手,留学生。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14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