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伍姓起源

时间:2017-10-18 23:37:28

伍姓,中文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芈姓、姬姓、姜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伍胥为得姓始祖。

宋代,伍姓人口排在第二百位之后,宋版《百家姓》中未列入。至2010年,按人口排序,伍姓列第89位,人口约二百六十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21%左右。


【姓氏源流】

1、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的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史称伍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3、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户甲制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初期,姜尚为齐国建立了户甲管理制度,将五户人家编在一起,称作“轨”,五户连保称伍,由轨长管理,轨长在民间俗称“伍伯”。在轨长、伍伯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4、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军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周朝,军队编制中设置有伍长,即五人编为一伍,由伍长统之作战。伍长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伍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回族改伍姓,出自元末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人伍儒,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洪武二年,伍儒奉诏迁居今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博士。后裔世居江苏省南京市。

②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察哈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台本氏,源出喀尔喀蒙古,元朝时有冠汉姓为伍氏者;武尧氏、乌扎喇氏,世居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③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满族温都氏部落,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清朝中叶多冠汉姓为伍氏。

④源于锡伯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锡伯族伍都氏,亦称温都氏,世居今黑龙江海林张广才岭及乌苏里江流域。


【得姓始祖】

伍胥。有学者认为伍姓是传自春秋末期的伍参,也有学者认为是是传自黄帝之臣伍胥。但伍氏后人多奉伍胥为伍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秦昭襄王三十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椒邑郡:春秋时,楚国灵王分封给大夫伍举作采邑,为今安徽全椒县襄河镇椒陵山一带。

堂号

安定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另外,还有孝友堂、明辅堂、敦睦堂、务本堂、恩远堂、肇基堂、忳取堂、树德堂、敦叙堂等。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伍姓活动主要在湖北一带。秦汉时期,伍姓越过长江向南进入湖南,形成著名的武陵伍氏。唐宋时期,伍姓向南和向西部继续迁徙,之后进入川黔地区,并向东南迁移,福建、浙江成为伍姓的重要聚集地。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各地都有了伍姓的足迹,尤以江西安福多伍姓。


【姓氏名人】

历史名人

  伍 员: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时楚国人。与父兄俱仕楚,後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员逃亡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吴王夫差灭越後,欲释越王句践回国,不听员谏,因信谗杀之。伍员死前预言越必灭吴,後九年越果灭吴。
  伍 参:在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表现优异。其子伍举,其孙伍奢,都世袭为大夫,显赫异常。
  伍 孚:字德瑜,汉末忠臣,官越骑校尉。
  伍 乔:唐末宋初安徽省庐江人。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943-957)某科状元。伍乔自幼勤奋好学。后入庐山国学,数年苦研六经,尤善《周易》。山中众人捐资,助伍乔赴金陵应试。初选得中进 士,殿上复考,伍乔以所作惊人而一举夺魁。时人称考官选 人公允。南唐元宗李璟命将其所作《画八卦赋》及《霁后望钟 山诗》刻于石上,以为永式。后放外任歙州司马,失意之情流于诗作,经翰林学士张洎进言,唐元宗召入为考功员外郎。仕至户部员外郎。终卒于任上。伍乔善诗文,诗多七律且多送别、寄游、题赠之作。著有《伍乔集》。
  伍 祐:字祐之,宋代宁化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团练推官时,重新营建了州里久已废弃的盐场,每年收入颇丰,人称“祐盐场”。
  伍 钝:明朝鄞人,字文琏,才识出众,长于言辞论辩,人们都劝他出仕。但他的母亲不希望他离开左右,故伍钝绝口不提仕进,一心侍奉母亲。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结庐守墓三年,乡里称之为“伍孝子”。
  伍 福:字天锡,明朝时临川人,正统年间举人,历任咸宁教喻,陕西安察副使。伍福风格高迈,诗文典雅,兼工书法,编著有《咸宁县志》、《陕西通志》、《苹野纂闻》、《三吴水利论》、《南山居士集》、《云峰清赏集》。
  伍 儒:字德全,回族,据《伍氏家谱》载,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
  伍隆起:广东省新会人,宋代名将。宋末,他率义军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后来,他手下的叛将谢文子杀了他,持首级投降了张弘范。当时的宋朝宰相陆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为首以葬。后又派人抓到谢文子,杀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文定:字时泰,明代松滋人,官至兵部尚书。弘治十二年进士,有膂力,便弓马,议论慷慨,官贵州参议,继授常州推官,精敏善决狱,称强吏。魏国公徐俌与民争田,文定勘,归之民。刘瑾入俌重贿,兴大狱,巡抚艾朴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迁成都同知,亦下诏狱,斥为民。瑾败,起补嘉兴。后知吉安府。兼资文武,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卒谥忠襄。
  伍遵契: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字子先(1598-1698),回族。江苏南京人。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就学于山东经师门下。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苏州设帐讲经。在苏州掌教周士骐协助下,摘引诸经要旨,译成《修真蒙引》,对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涉及的教法礼仪无不浅释,康熙十一年刊印。后又在兄侄帮助下,历时6年,将波斯文苏非主义著作《米尔萨得》译成《归真要道》。该书主要阐述性命义理、修道养性和复命归真之道,长期用作经堂教育的选修读本。

近现代名人

  伍庭芳:(1842-1922)字文爵,号秩庸,广东省新会人。创中外新报,为中国有日报之始。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首倡清帝退位之议,民军推为议和代表。後历任司法总长、代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陈明叛变,忧愤而卒。
  伍修权: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开国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伍国仲:(1916~1999年),四川苍溪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60年任云南省军区思茅军分区司令员,参与指挥了跨过中缅边境消灭李弥部万余人的战斗。

  伍瑞卿:(1911~2004年),湖北大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随第三十九军入朝作战,任军后勤部部长。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营房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务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伍世文:(1934~),广东台山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海军上将。 1997年2月~1999年2月出任台湾省海军总司令.。

  伍翔:(1901~?年待考),字一飞,福建晋江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党员。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中央军校政训处处长。

  伍诚仁:(1896~1970),字克斋;福建莆城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党员。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第六十五军副军长,福建省军管区副司令。

  伍瑾璋:(公元1900~?年待考),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国民党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第十集团军副参谋长,军政部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局局长。

  伍绍祖:历任国务院办公室秘书,国防科工委二局参谋、三局副科长、二局副局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政治委员,曾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八、十九届主席,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第二届理事长。1988年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

  伍纯道:当代书法家。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