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间:2017-10-22 22:30:10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68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9%,排名第55位。夏氏主要由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组成。其中以大禹後裔姒姓夏氏为主。


姓氏源流

1、源于姒姓

在秦汉之前,姓氏有严格的区分,姓别源流,氏分贵贱。姒姓家族由于正处于这段历史的分水岭,家族地位非常显赫,因而姒姓诸氏,皆习惯称氏不称姓,沿用的姒姓一直以来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附近。所有姒姓后裔皆以大禹后裔自居。在姒姓诸氏中比较常见的有夏氏,禹氏,欧氏,欧阳,党氏,夏侯氏等。

姒姓夏氏出自百朝之祖-夏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夏本纪》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单一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未能成功。舜获得尧的权位後,殛鲧于羽山。“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至夏后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封禹的后裔东楼公为杞侯。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 

姒姓夏氏是中国一支极古老的姓氏,历史地位首屈一指。姒姓为上古四大姓之一(姜、姬、姒,嬴)夏后氏为上古四大氏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夏后氏)。夏后氏失国以後演化为夏氏,中国最早的国号是夏朝,中国人最早称夏人,汉人本称即为夏族,皆和夏后氏有莫大渊源。

2、源于妫姓

出自妫满的后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庶子子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2070年,禹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陈宣公杵臼(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称为夏徵舒,其后遂沿袭夏氏。 

据【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记载

太史公曰:夏后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七

夏后氏之後,以国为姓。又陈宣公孙御叔,亦为夏,征舒其后也。

【宋·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古帝王氏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顼帝之後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历时九载功未成,舜乃殛鲧于羽山,拜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夏县,禹州,南阳,皆禹之所都也。大禹立夏朝传至桀,凡十七后,十四世,四百七十一年,为汤所叛,放于南巢。武王克商,封其後于杞,其非为后不得封者,以夏为氏焉。

又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是为陈夏氏也。

后汉有夏馥、夏牟。

少数民族中夏氏

1、回族中的夏姓,山东德州北营夏姓、镇江夏姓,都是回族。分布少而集中。《镇江回回》。

2、土家族中的夏姓,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土家族本是汉族一支,土家族夏氏也和汉族夏氏同出一源。

3、蒙古族夏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蒙古族中有夏姓。

4、满人中的夏姓,东北夏氏在满清时代被迫编入满八旗,然而夏姓出自汉人,满清灭亡後认祖归宗,复归汉家。

5、东北锡伯族中的夏氏,因满清历史原因,汉族夏氏流入锡伯族,後被满清征调入疆。故少量分布于东北和新疆。血统上属于汉族。

6、侗族中的夏姓,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为汉族夏氏流入。

7、北宋属国西夏党项族有夏姓,然而党项族已被铁木真父子屠灭。该支已经不存。


迁徙分布

夏氏立号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一带。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郡望堂号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

明德堂:是根据《左氏春秋》传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而得名。

惜阴堂:乃由“禹治天下勤劳,爱惜寸阴”而得名。

平水堂:夏禹治水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明德堂:[1、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的一支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炳公后裔明德堂;

2、湖北省红安县中分湾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宗材公后裔明德堂;

3、湖南东安县夏勰公、夏竦公、夏安期公、夏伯孙公、夏长庆公后裔明德堂;

4、湖南安化县羊角塘夏,夏永祚公、夏孝章公后裔明德堂;

5、浙江上虞县桂林夏,夏竦公、夏安期公、夏荣十一公后裔明德堂;

6、浙江上虞县一都湖山夏,唐朝夏撰公、明朝夏南一公、夏南二公、夏南三公、夏南四公、夏南六公后裔明德堂;

7、安徽肥西县江夏乡等地夏明德堂]、

尚忠堂[1、湖北孝感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宝公、夏荣二公后裔尚忠堂;

2、湖北麻城市夏,夏光庭公、夏勰公、夏竦公、夏安震公、夏荣七公后裔尚忠堂;

3、江苏维扬江都祁沙夏,夏千公、夏机公后裔尚忠堂;

4、江苏盐城夏的一支的堂号尚忠堂]。


姓氏名人

夏区夫(?-前482):春秋时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宽: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远:光庭公讳远字行一,号三斗,浙江会稽金华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七三零)庚午十一月初一日子时。唐肃宗上元间(七六一)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元年(七六二)壬寅上书言尚书李国辅奸,谪武宁宰。武宁多崇山峻岭,经禄山之乱,强悍多据焉!公至劝归农业,立学校,日与士民讲求圣贤仁义之学,俗遂醇美,文风大振。唐代宗朝永泰元年(七六五)乙巳,上廉公忠直,召公为集贤殿侍制,公固辞不赴,遂家于武之三斗坪(今武宁县里溪乡下坊村下坊夏家)。

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东部、河南南部、陕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谱,以“夏光庭[夏远]”公为1世始祖。迁到江西武宁县,再分迁江西新建县、德安县、修水县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夏承皓之子。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

夏执中(?-1196):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元鼎:南宋文学家、诗人。

夏友兰:元代教育家。

夏庭芝:元代作家。

夏迪:元代画家。

夏原吉(1367-1430):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

夏昶(1388—1470):明代著名画家。

夏白眼::明代榄雕“圣手”。

夏言(1482-1548):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以正直敢言自负,明史曰:豪迈有俊才,纵横辨博,人莫能屈。死后谥文愍。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崇祯初年,与杜麟征、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中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体恤民情,革除弊俗,政绩优秀,为崇祯皇帝接见嘉奖。然逢丧母及国难,未能升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後,拒不降清。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夏完淳(1631年—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其父殉难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被俘後怒斥洪承畴,拒不降清,名扬后世。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所谓罪名归纳为“通海寇为外援,结湖泖为内应,秘具条陈奏疏,列荐文武官衔”。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钱栴等三十余人一同在南京就义。夏完淳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松江昆冈乡荡湾村夏允彝墓旁。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绝嗣。

夏敬渠: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燮:清代文学家、诗人。

夏伦:著名戏曲家。

夏之鼎(1782-1827):清代画家。

夏瑞芳(1871-1914):近代出版家。

夏述唐(1888-1920):河南省息县夏寨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

夏世厚(1912-1993):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历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夏征农(1904-2008):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

夏云杰(1903-1936):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九一八事变后加入抗日战争行列,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北满(临时)省委委员。

夏宝龙:男,汉族,1952年12月生,天津市人,197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家谱文献

谱名编者及编撰方式藏地
江苏扬州维阳夏氏重修族谱十六卷夏丰融主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泰县夏氏宗谱二卷夏康庆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泰县图书馆
江西江都夏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句容夏氏宗谱八卷夏致勋、夏正铉等重修,清嘉庐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孝恩堂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云和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怀宁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书馆
江西新建夏氏家谱夏献云辑,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遵道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德兴雁门夏氏宗谱二卷夏光琏等重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学前夏氏家乘二十二卷)夏逢年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夏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
桐冈夏氏宗谱,附图一卷著者待考,摹刻本海市图书馆书馆
夏氏家谱九卷夏刚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八潭夏氏续修宗谱八卷夏叙德修,清光绪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宗谱十八卷夏劂谋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祈沙夏族谱二十卷夏茂椿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尚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夏氏重修宗谱九卷夏永图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思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虞东蒋山夏氏宗谱六卷夏洪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冈夏氏续修谱十二卷夏顺光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聚奎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宗谱十卷夏宪法曾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桂林夏氏松夏支系七卷姚莹俊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怡寿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八卷夏琳主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夏家埠夏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明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四修族谱九卷夏扬弼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会稽堂石印本九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夏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清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汉寿枫田夏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夏达基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地域 字辈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 贞祥富来 国家昌盛 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云雨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资龙亭
夏氏通用

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注:以上“夏氏通用”字辈,是1995年华中部分省及地区尊光庭公为始祖而联修谱谍,所修订的辈字)

湖北浠水得世鼎思玉 单天亨继时 乘观国之光 象贤士学起 述志联宗肇 商山原本同 江西来楚境 永代庆昌隆 盛泰开祖业 辉照鹤声洪 松荫常青秀 文武振家风
湖北监利景星高照庆云吉祥贻谋克振儒才伟扬善义为怀福寿安康秉遵卓典钦继华章诗书孝友赐泽繁旺
湖北随州传家报国德正名扬树松青秀铭鼎流芳寅端人统运会时常以忠裕后守道克昌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
湖南安化允锡昭先训钟英毓瑞祥克谐宏景运树业振名邦典重征猷著才奇乐道彰
浙江上虞安邑垂谟远涂山锡祚长衣冠怀旧泽杯桊溯前光敦本彜伦叙乘时匡济良诗书衍道脉忠孝立纲常
浙江温州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金沙绪左邦国登永正乾坤新诗书开文运裕后启经纶齐家先治礼世代佐朝庭续宗长茂盛义方显名声

贵州盘县

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贵州桐梓
  
在永登仁文 先天崇正德,禹鼎传国宝 显之元明清,康兴绍昌胤 祀祖启后昆,光大诗书绪 忠厚庆有余。
河南开封开化正西象酬天舜应奇永国宗子登玉敬万从思令有来祖积增培乐依希庆源传多世存宪照瑞维高邦占仁贤善孝焕文然承先延昌盛武德春秋瀚
云南昭通腾越标焕彩群堂谋统渊齐颂贺浩功 
四川乐山尚思世明磒天月秀大国维光
四川泸州

友应维联自绍朝,明贤在廷世成昭。鼎定时临荣帝德,高登隆位祖宗尧。正大芳清开富永,守安治理启英豪。学仁华国文章贵,孝义天昌泽厚苗。

安徽怀宁觉有妙朝永景文广子振应家道世代延大昌先进登显效元良荣华绳祖盛光前克裕昆崇德昭余庆
安徽肥东国振从文,中英育秀,同庆尔康,家传仁厚
安徽庐江臣业宏美,永大其良。忠孝维则,明德克仓。精文卫武,兰桂芬芳。家声建正,源水流长。
安徽六安

义应明先业,平成述祖功。贤儒光泽远,继世锡恩同。国正方昌美,家兴久传忠

安徽寿县传家怀善,元德承先,多修兆庆,克宝亿年,邦基永定,福寿康全,纪世进化,国本长延
辽宁辽阳“智(志)尚成仁守名(明)全先振邦宽洪君德广国泰永吉昌
广东新会溪道东子景汝能盏太华日明德远扬永振熏犹隆世泽创开基业启贤良
江西都昌

芗溪:应时登金榜 忠义振朝邦 乾坤纲常泰 道德万四方

西源:学贤宗孔孟诗书继汉唐祖德忠厚远浙绍永传芳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