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于姓起源

时间:2017-10-21 17:08:34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 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历史上于姓的重要人物有:汉朝宰相于定国;东汉末期道士于吉;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唐朝宰相于志宁;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和于慎行;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民国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于是之等。


【姓氏源流】

一、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二、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三、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四、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省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省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以东和江苏省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登文堂:明朝三代帝王师于慎行,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因于之先世为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迁东阿之杨柳,族谱堂号为登文堂。
  此外,于姓的主要堂号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

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姓氏名人】



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贯/出生地备注
于叔周代初年生卒年不详
陕西西安周武王第二子,封邘,为邘叔。
于公西汉生卒年不详山东郯城县狱吏,曾经平雪孝妇冤案,传为千古美谈。
于定国西汉?~前40

山东郯城

汉朝宰相,担任廷尉一职时,秉公断案,天下悦服。
于永西汉生卒年不详山东郯城光禄勋,御史大夫,驸马都尉。
于吉东汉末期?~200山东胶南道士,著《太平经》,信民太众,为孙策所猜忌,遭冤杀。
于禁三国时期?~221山东泰安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青州爱民,封益寿亭侯。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生卒年不详山西平城魏朝开国元勋,勇武绝伦,体恤民力。
于烈南北朝时期437~501河北蔚县
于忠南北朝时期460~516河南洛阳魏朝名将,禁卫总领。忠勇爱民。
于谨南北朝时期493~568河南洛阳周朝军事将领,战略家,赠三老,百官典范。
于仲文隋朝545~613河南洛阳隋朝名将,曾率师平齐、陈,征伐高丽。
于志宁唐朝588~665陕西高陵唐朝宰相,为成乾太子詹事,李治太子太师。。
于濆唐朝晚期生卒年不详陕西西安唐朝诗人
于焘宋朝
山东寿光翰林学士
于钦元朝1283~1333山东青州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方志编纂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
于宾明朝
山东莒县洪武二年进士,给事中。
于敬明朝
山东诸城洪武十八年廉孝贤良举贡,四川道监察御史。
于谦明朝1398~1457浙江杭州兵部尚书,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于玭明朝1507~1562山东东阿文人
于慎行明朝1545~1608山东平阴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
于振清朝生卒年不详江苏金坛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恩科状元
于成龙清朝1617~1684山西永宁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任两江总督
于式枚清朝末期1853~1916广西贺州清末官员
于右任民国1879~1964陕西三原著名书法家、诗人;政治家,教育家
于学忠中国1890~1964山东蓬莱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共和国国防委员。
于得水中国
山东文登天福山走出来的将军。
于权伸中国1904~1973吉林辽源开国少将(1955年)
于时雨中国1910~1942吉林辉南抗日爱国人士
于桑中国1917~2008四川渠县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笑虹中国1914~1973山东即墨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侠中国1915~2002安徽金寨开国少将(1964年)
于敬山中国1919~1996安徽宿州共产党员,少将军衔
于波中国1930~2006山东文登海军少将
于殿臣中国1930~江苏镇江少将军衔(1988年)
于永波中国1931~辽宁瓦房店共产党员,上将军衔
于鸿礼中国1931~辽宁丹东少将军衔(1988年)
于敏中国1926~河北宁河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于占元中国1905~1997北京戏剧教师
于是之中国1927~2013河北唐山话剧演员,中国话剧代表人
于承惠中国1939~2015山东蓬莱演员,武术家
于荣光中国1958~北京演员
于魁智中国1961~辽宁沈阳京剧表演艺术家
于震中国1975~北京演员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