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时间:2017-10-20 23:19:54

有关祝(Zhù)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尧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1位的姓氏。是非常少见的姓氏之一。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属于满族大姓,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祝氏、赵氏、图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满族祝氏读音皆作zhù(ㄓㄨˋ)。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聃,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


【得姓始祖】

轩辕(黄帝)、祝融(重黎、吴回)、姬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迁徙分布】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 

  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

  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

  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

  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

  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

  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勤贻堂:以望立堂。

东鲁堂:以望立堂。


【姓氏名人】

历史名人

祝 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
  祝 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 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 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
  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
  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
  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 “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梦熊: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大臣。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 胄,被贬职。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祝允明: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号枝山。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等。
  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
  祝德麟:浙江海宁人,清代官吏、诗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工诗,以性灵为主。有《悦亲楼诗钞》。
  祝大椿:江苏无锡人,清末资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电气电车有限公司买办。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兼营轮船运输,航线远至新加坡、日本,又经营房地产。从1888年起,独资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机器缫丝厂、机器五金厂,合资兴办华兴机器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等。工业资本总额达一百万元,男女工4000余人。

近现代名人

  祝钒刚:台湾知名男艺人,“183club” 成员之一。
  祝文君: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祝新运:1962年生,北京人,中国电影演员。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祝新民: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组组长。

  祝文欣:中研国际品牌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培训讲师、管理顾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服装行业顾问,中国首家服饰业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
  祝文白:(1884—1968),字廉先,衢县城关(今柯城区)人.1949年后,仍任浙江大学教授,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有《两浙诗学源流》、《四声概要》等书。


友情提示:如发现以上内容错误或不全,欢迎关注族有谱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弘扬姓氏文化,延续家族传承!——族有谱

浏览量:8202